—山东潍坊市大众信息传播研究所发展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赵伟
90年代,中国的大众传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网络,改革的力度与深度都是以往任何年代所不能比拟的,在世界传媒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探究其基本特征,无疑对信息传播本身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这种形势下,作为省属单位的潍坊影视传播中心经过全方位的考察和调查研究后,决定成立一个研究机构。于是,经过短时间的筹备,并报经潍坊市科委批准,与1999年8月正式成立潍坊市信息传播研究所。该所以大众传媒和信息传播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己任,为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迈开了坚定的步伐!2001年4月,经潍坊市民政局注册成立潍坊市大众信息传播研究所,面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目标更明确了!经过15年的发展,该所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凝练了发展目标,进行了科学定位。作为专业信息传播研究机构,即使与国外同类机构相比,发展理念也是先进的,服务是一流的;确立了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信息服务从内容到方式、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整体实现着从一个传统研究机构到信息港再到思想库和知识库的转变。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传播体系,使该所的信息资源特别是数字化信息资源保障能力空前增强。网络化信息服务环境巳经形成,有力地保障了新形势下创新科研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需求;整体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服务效果日益显著。
实现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面向社会开放式发展,加强了所地、所校、所企的合作,对外借智借力,对内建设开放式的跨部门学术研究与开发中心,通过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相结合的开放型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汇聚社会精英、富集社会资源、服务经济社会、抢抓发展机遇,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深入实施“信息技术带动战略”、“人才兴所战略”和“国际化发展战略”,推进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方法创新,突出信息资源建设、突出信息开发与传播能力,开拓了创新生长点,在决策咨询服务、信息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强化了情报研究工作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情报和战略情报研究体系,战略情报研究与决策咨询工作成绩突出、影响显著;初步建成了信息资源中心,为“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狠抓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良好的业务骨干团队,队伍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年轻化。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培育了职工学习的积极性,时刻注意加强对国际情报与信息服务发展趋势的关注,以国际一流研究机构为目标,努力学习和应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
重视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展战略与策略的研究,不断调整创新布局,持续发展能力日益增强,三期创新思路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
完善信息资源体系
提高信息保障能力
传统文献资源建设不断加强,进一步夯实了所藏文献基础。所藏印本文献总量达到7万多册(件),基本覆盖了目标服务领域的所有重点学科。

加强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积极参与所内外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建立起了适应网络化信息服务的数字资源体系。中心可以提供服务的外文网络版数据库12个、国外光盘数据库6个;中文镜像数据库16个、中文网络版数据库10个、学科信息门户4个;自主开发建设并提供服务的网络学科信息导航系统2个、学科/专题信息门户2个、专题信息网站4个、专题文献数据库11个;建立光盘服务系统,加强了光盘资源的开发利用。网上可提供全文直接下载阅览的外文电子期刊330多种、中文期刊900多种、学位论文4多万篇、会议论文3多万篇;另外还有大量的专利、标准文献。
建立了遍布该市各地的信息工作站和数万人的信息员队伍,每时每刻都在搜集传播信息,该所的信息中心再经过综合、归纳、分析、整理后,输送到各行各业的数据终端,及时地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
创新服务模式
提高服务水平
传统文献信息服务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所印本文献年流通总量在2万多册次,总流通率约为17%左右。印本文献复印量和电子文献下载量每年都有较大增长,各类专题检索与查新论证课题也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
重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带动深化服务,探索性地开发建立了“一站式”信息集成服务系统、信息定制与推送系统,提升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尤其在向社会提供无差别文献服务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在服务创新方面,加强了针对国家重点项目的全程跟踪与定题服务,针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新技术工业园、科技园的信息定制服务,针对重点学科领域建立的虚拟专业信息服务,针对科学家和杰出青年团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在科研用户中产生了很好的效益和影响。同时,加强资源与服务推介;举办“服务百企行”用户培训与信息服务推介活动2900场次,各地企业前后有15,000多人次接受了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培训和资源推介1300多场次,先后培训用户12.2万多人次。
强化技术应用
提升服务能力
加强了所属信息中心自动化系统及联机联合编目系统的建设,基本实现信息中心各种业务管理的计算机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效能。不断加强网络技术开发与应用,建立起了适应业务发展的网络基础。
建立了支持分布式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实现了跨平台、跨异构系统的整合检索,可以向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和个性化、特色化专题门户服务,并实现了智能化的网络信息搜集和对因特网资源有目的的自动采集、分类、标引与组织。

建成了基于SAN架构的数字信息存储局域网,支持了资源环境科学数字信息中心的建设,支持了存储的动态扩展和共享利用,实现了多种资源系统共享利用统一存储空间并方便管理的目标,也为中心下一步进行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交换服务系统、多媒体学习与教育网上系统等的规划建设奠定了基础,使中心在网络存储系统的总体建设和保障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质的提升。
建成了移动IP接入系统,保证了一切合法用户可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到所需资源和服务。
建成了网上虚拟专业信息室,极大地方便了科研用户及时了解所藏信息库和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开发利用。
开发建设了“科学文献知识化加工系统”,实现了对科学文献基于知识单元的标引加工,为真正建立知识化的资源体系提供了技术平台的支持。这项工作也是目前科学文献加工方面具有引领意义的一项工作。
建成了资源环境学科信息门户,实现了对高质量网络资源的知识化组织与开发利用;组织完成了国际数字信息前沿技术——主题图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完成了数字资源整合管理与计费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为中心数字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控制访问提供了又一种技术环境和平台,实现对数字资源的集成管理、访问控制、计费和统计分析。

总之,通过各种学科信息门户、特色专题信息门户的建设,逐步建立起了数字化的资源基础和服务平台,实现并通过一种广泛联合、协作的机制与平台,在整个网络环境中对多种类型、多种来源的资源、工具和系统通过应用层或用户层的灵活集成,逐步构建起了一个完善的数字化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并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机制与环境,从而保证使信息服务彻底摆脱地绿、行政区划、物理资源差别等因素的制约;借助于“系统集成、机制创新、结构重组和角色变换”,最终促成德息服务模式、内容的创新,使信息酸务更好地融入市场,从而创造与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新的信夏服务能力结构与形态。这种发展也进了从以具体资源和具体机构为基的服务转移到以能力为基础的化服务,扩大专业化、专题化、特化信息服务有,有效地支持了用户的识应用与知识创新。(该文发表于中国改革报2014年10月21日第七版《视窗》栏目)